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死亡到底是彻底断灭,还是灵魂不灭?佛教:既不断灭也没有灵魂

文章附图

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几乎没有人会主动谈论它。但可惜的是,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不得不承认死神终有一天会降临。对于这一结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有些人抗拒,有些人坦然接受。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对于无法改变的结果,它的整个过程还有意义吗?换言之,既然死亡是无法抗拒的事实,那么面对死亡的观念和态度,还有任何的意义吗?

以惨叫着、呻吟着、畏缩着的姿态,在充满恐惧的氛围中死去,和平静地、安详地、无有恐怖地离开人世,两者之间有没有任何的意义呢?

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因为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人的躯体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渊明发出的感慨,一切归于寂静之后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然而,人并非是完全依靠着理性生存的,也并非是完全依靠着感性生存的,而是复杂的结合体。

个体的生死与族群的消亡,乃至是万物的更迭变幻,对于大自然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既不会因新生命而喜悦,也不会为旧生命消逝而悲伤,总是那样默默地运行着。

死亡到底是彻底断灭,还是灵魂不灭?佛教:既不断灭也没有灵魂

衰老,意味着接近死亡

但对于人类自身而言,生死是头一等大事情,即便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即便我们无力改变这一切,但人性的深处依旧会迸发出种种情绪——恐惧、悲伤、眷恋、不安。那么,我们再回到本文提出的问题,面对死亡的观念和态度,还有任何的意义吗?

笔者给出的回答是:有,当然有!即便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也无法真正地正视死亡,就好像他不能正视太阳的光芒一般——这是人性深处的弱点。也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使得宗教承担了解释、引导、安顿等种种功能,而佛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也是《西藏生死书》所要阐述的核心内容:如何解释人的死亡,如何安抚惊恐的“灵魂”(借用此词)。

在这个世界上,对于死亡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和态度,即“断灭”、“魂不灭”以及“轮回”。

最常见的关于死亡的解释就是“断灭”,即现代科学所解释的:“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

肉体的消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有构成人类躯体的有机物将被分解,成为无机物之后再次回归大自然。生理性的死亡是根本性的死亡,它意味着你将被这个社会剔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不久之后便再也没人记得你。除了对未知的恐惧之外,与外物切断联系的“唯物主义死亡观”,也是很多人恐惧的来源,由此便产生了抗拒。

死亡到底是彻底断灭,还是灵魂不灭?佛教:既不断灭也没有灵魂

坚定的唯物论者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规律,它的理性的。但是,人并非完全是理性的存在,人文关怀更多的是基于人性规律,而不是自然的法则。

假设人人都是理性的话,那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生离死别”、“肝肠寸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颠倒梦想”、“贪嗔痴妄”,这个世界是不存在假设的。科学是真理,这句话是不错的,但它不是绝对的真理,至少在对于人类心灵抚慰方面,它不如宗教的力量来得大。

这里并非否定唯物论,更不否定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只是它的力量在人性前面显得极其薄弱。在最**最现代化的医院中,各种先进的仪器都被使用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但这并不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即便是使用麻醉剂。当麻醉剂的效果一消失,清醒过来的病人又会回归痛苦与恐惧的状态,这不完全是来自于肉体,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的折磨。当然,假设有读者硬要钻牛角尖的,必定会举出现代科学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成果,但至少在目前来看,人类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探索时间。

“现代社会虽然有辉煌的科技成就,对于死亡、死亡当时或之后所发生的事却缺乏真正的认识。”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自幼生活在藏地,但他成年以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过一段时间,两地关于“死亡观”鲜明的对比使得他极为感慨。跟美国比起来,藏地毫无疑问是落后的,但藏地人民在“死亡”这一命题中却显现出了格外的智慧。

死亡到底是彻底断灭,还是灵魂不灭?佛教:既不断灭也没有灵魂

世界是芸芸众生的

即便是宗教角度的死亡观点,藏地宗师们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不同的,它既不是现代科学视角下的“断灭”,也不是其他宗教视角下的“神不灭”或“魂不灭”,而是“不生不灭”的佛教“中道观”。当然,为了能够形象地解释它,佛教方便的说法是“轮回”。

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断灭死亡观”,是极其理性且科学的,但它受到人性深处本能地抗拒,因为它完全否定了死亡之后的存在。为此,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灵魂”这个概念开始成为了亘古的命题。当然,是“理性的断灭论”出现得更早,还是“不灭的灵魂观”出现得更早,这个问题笔者目前没有搞清楚。不过根据笔者的推测,“灵魂”概念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人类内心深处对死亡抗拒的产物。试想在蒙昧的远古时期,死亡这种极其恐怖的现象,对原始文明下的人类影响会有多大?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揣测,读者可以各抒己见。

“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索甲在《西藏生死书》中提到的这个普遍现象,便是人类对死亡抗拒的证明,相信各位读者一定有过类似的遭遇。但不抗拒就是好事吗?换句话说,承认了灵魂的存在,人类就能够完全正视死亡了吗?就不再畏惧死亡了吗?的确,“灵魂存在”这个概念给了人类很大的帮助,但也由此蒙蔽了很多人的心智,许多人因此生活在虚无的幻觉中。

死亡到底是彻底断灭,还是灵魂不灭?佛教:既不断灭也没有灵魂

索甲仁波切

一部分的人因此得到了暂时的安慰,但临终的刹那他们仍旧无法摆脱恐惧,因为虚无缥缈的“灵魂”使其产生了不确定感,这同样使得他们陷入了对未知的恐惧。而另一部分人则相反,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灵魂存在”,相信自己能够以另外一种形式保留下来,或者是继续在一个平行世界生存。

故而,有人陷入了“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漩涡,不是过度地追求物质的欲望,就是对现实世界极度冷淡。

为此,人类在宗教描绘的世界地图上,不得不反复地强调“善恶有报”的宗教伦理,同时创造出了地狱、天堂等庞大的“世界地图”。并且按照人世的模样设置了阎王、城隍、判官乃至是天使等一系列的“公职人员”,以期对现实社会的人起到制约的作用。

“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传统......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它们也都留下未来世的憧憬,赋予我们的生活神圣的意义。”

索甲在《西藏生死书》中承认了宗教的意义,也强调了信仰对人类文明的价值,笔者以为,宗教并非完全如马克思所说的那般是“精神麻醉剂”,它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换一句话说,强者和智者是伟大的,但这个世界并非为智者和强者存在,平庸的人与有他生存的权利。那么,宗教能够为绝大多数的人解决烦恼和恐惧,给予他们最迫切的生命关怀,这是科学的触角无法抵达的,这也是它们的伟大之处。

死亡到底是彻底断灭,还是灵魂不灭?佛教:既不断灭也没有灵魂

藏地传统

而在所有的宗教中,印度教和佛教(方便行文,“耆那教”等古老宗教不列举)有“轮回”的观念,这是另外一种“死亡观念”。

在不同的教义下,“轮回”呈现了不同的形态,以印度教举例,它被上等种姓利用为统治工具,弱化了人们的反抗意识。但佛教的“轮回观”与其实不同的,其中的重要一点还是在“灵魂”的问题上,前者的观念承认“灵魂实有,横贯三世”,“业力”是附着于灵魂之上的。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宗教对于灵魂的定义,即最终接受审判的是“灵魂”。

但佛教与其是不同的,它否认“恒常有我”的观念,认为业力是一种驱动力,而非附着在“灵魂”(假名)这一个本体之上。

换一句话讲,佛教也强调“天堂”、“地狱”这些“平行世界”,但它只是为了向众生方便显现而说的假名,并非是实有的存在。故而,佛教的灵魂是“一体两面”的,即它本来是“空”,但呈现在外相上是“有”。换一句话说,“不断不常,不生不灭”的即是佛教说的“灵魂”,这样的一个概念在《西藏生死书》中被描绘为“中阴身”。但是,两者并非完全等同,也可以在某些语境下等同。

以上,便是三种不同的“生死观”,从根本上来讲,它们并没有高低的分别,但在现实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究其根本,在于人性的复杂多变与人心的难以控制,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断灭论”无法捕捉到人性深处的战栗,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无法抵御人心的贪婪与浮动,前者使人陷入狂欢后的恐惧,后者使人堕入执迷后的沉睡。《西藏生死书》并不讲“来世”,它也不讲“前世”,它讲的是“生灭流转”的死生之道,阐述的是“不生不灭”的佛法真谛。

死亡到底是彻底断灭,还是灵魂不灭?佛教:既不断灭也没有灵魂

印度教庙宇

“有些我认识的佛教上师,会问前来请求开示的人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吗?”

这是索甲在《西藏生死书》中提到的细节,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表述,即“你相信有轮回吗?”笔者的回答是——生灭即是轮回。当然,文字假相皆可一笑置之,套用六祖大师的话说:“不是我写得好,也不是你理解得好,而是心性间的光明在绽放!”谨以此文,讲一讲笔者对《西藏生死书》**章第二小节的看法,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