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古代启蒙教育之经典—私塾

文章附图

“私塾”是旧时代由私人办理的教育学堂,是中国教育开始的萌芽,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利于传播我国历史文化。

对学童学习意识养成起不可小觑的力量 ,为我国现代教学制度奠定了基础。

私塾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古书《学记》记录西周教育的时候曾提到:"古之教者,家有塾,……国有学"。记录了最早期的私塾,是我国历史上**部完整的关于教育的著作。

西周时期对文化教育方面非常看重,其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艺和仪容仪表等方面。

“德”指品行、道德,艺指文武技艺,文有礼、乐、书、数,武有射、御,合称为"六艺",仪容仪表指外观外貌要求整洁干净、得体,翻译成现代语就是如今学校要求学生们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古代启蒙教育之经典—私塾


一代宗师——老夫子

延溯到春秋初期时,***为了加强管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打着招贤纳士的旗号,收揽能人异士想要为己所用,替己出谋划策,“门下客卿”一词应时而生。

因此私塾教育便日渐兴盛,其中数孔子办的学堂**,影响最深远,孔老夫子光名下子弟就有三千余名,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不少政治人士都想将其收入麾下。

由其弟子编纂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等,到现在都是小学语文课本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古代启蒙教育之经典—私塾


他办理的私塾学堂主张"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教育不分对象、区域﹑贫贱都可以进入学堂学习,是我国提出教育平等思想的**人。

虽然私塾学堂对学童的入学年龄、身材样貌及学生知识水平等,没有统一要求,但学童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孔老夫子又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正是因为他在教育学上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古时候的私塾学堂通常都会挂一副孔夫子的画像,入学也要前先拜过祖师孔子画像,以表尊重。

科举制度——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

唐代时,文化教育是对隋朝的扩列和补充,完善了教育系统,使教育比之前更加繁荣。

随着唐朝国土面积的增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口数目的增多,邻国之间交流更加频繁,使得国家对地方官员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而世家又掌管着选官的权利,选出的官宦子弟不能填补国家空缺。

从四大发明里印造纸术、印刷术两大技术的成熟,读书认字已经不是贵族官家的专享项目,越来越多的书生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科举考试就是选拔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寒窗苦读可以出人头地,因而大多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想尽力读书来改变现状,进京赶考是当时最令书生们热衷的事情。

在科举取考试的推动下,私塾逐年递增且分布广泛,传授内容也多样化,不光提高了古人的文化水平,还加强了中央集权管理,淡化了世家对朝廷的影响,可谓是一箭双雕。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古代启蒙教育之经典—私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不论贫贱或富贵,父母的初心都是一样的,望子成龙、出人头地。因此家里孩童在5-6岁的时候,就要去私塾学习,一些官宦贵族家的孩子可能更早寻找好老师,为进京赶考奠下基础。

古语讲的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言传身教,从小在父母身边的耳濡目染,都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唐宋时期,诗歌鼎盛,谁人不识诗仙李白?何人不知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又是何等盛名:"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古代启蒙教育之经典—私塾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私塾教育制度演变的较为完善,它的办学形式就分有三种:

一种是有钱人请老师到家里教育自己的孩子,史上称为“坐”;一种是教师自己在家设馆,教授徒弟知识、技能,称为“私塾”;还有一种是地方高官出钱聘请老师在公共场所设馆教育贫苦子弟,称为“义塾”。

这三种学术制度,其实我们都见过,不少影视、文学作品里就提到了。

《聊斋》中蒲松龄先生就是坐馆多年的教书先生鲁迅先生早年读书的三味书屋,就是我们所说的私塾;义孰教书先生更是数不胜数,古时的落魄书生就是考不上举人中不了进士的只能干点别的事谋生,但大多数人都选择坐馆当教书先生。

学生五、六岁就开始了启蒙教育,初步让孩童进行识字的教育大约一两年的时间,认到到一千字左右就开始读书教育《三字经》,《百家姓》等,也有直接教读《四书》的,一般先读《大学》,《中庸》再读《论语》《孟子》,现在为了方便记忆都编成了顺口溜:"孟子上大学,学论语看中庸"

可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读到一定的程度先生就会教他们学习做对联,为日后写诗打下基础,学习的教材就是《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柳影对花香等。

他们教学的时候会让学生站在先生旁边,先生先读一遍,让学生了解一下陌生的字词,之后带着学生再读一遍,之后会回座位上读个几十遍,直到能熟练背诵为止。

到能熟读背诵相当多的篇目,才开始逐句给学生讲解含义,另一方面就是学写字,刚启蒙的孩童要从一撇一捺开始练习,正所谓要先学会走,才能学会跑,所以完成学业时,几乎都能写一手好字。

此外,学生们在读《四书》的基础上,还要研《五经》,学八股,准备进京赶考。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私塾中的规矩是极为严格的,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挑战教书先生的权威,因为如果有违反规定或者对老师有不敬行为的,轻者罚站,重者戒尺等。搁到现在,有哪个老师敢体罚学生?言语犀利的都少有。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古代启蒙教育之经典—私塾


上图,不,应该说是照片!记录了晚清时先生讲课的画面,可以看到学生都围着一个桌子坐,几乎都在认真的听老师讲解,略显突兀的是有一个学生站着,我想可能是因为在课堂上走神了吧,或者是搞小动作被抓包了,在或者没有完成先生布置的任务下课偷懒了。原来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做错事罚站姿势都一样啊,不敢抬头看,只能颔首听训。

说来也可笑,中国流入摄影技术的方式和原因竟是因为侵略!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地,打开了中国市场,打破了大清帝国近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同时流入了摄影文化。

这张照片同样拍摄于晚清时期,可以看到私塾学堂的大致模样,没有复杂的教学工具,学堂上挂有一幅对联依稀能识得几个字,只能怪当时的摄影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画质感人。

只见教书先生端坐于学堂中间,此时应该是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在收拾书本,准备回家,在排队给老师鞠躬拜别,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古代启蒙教育之经典—私塾


私塾里学生的数量不多,先生几乎能照顾到每个学生,能把孔子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比如上课提问时私塾里每个学生都能被抽中一次。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要是被先生逮到听讲时走神,或者没有完成布置的任务,那这个学生就惨喽,私塾里经常发生揪耳朵、打手心等行为,可谓是体罚盛行!

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幼时是孩童们建立是非观念的萌芽时期,古时就注重孩童们的启蒙教育,强调孩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譬如对孩童的行为谈吐,像穿着、礼仪、行路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为我国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结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私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私塾教育早已成为历史。但中国那些伟大教育家们所实行教学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言行一致"…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思想遗产中的国宝级珍品,时至今日还被用来教导后人。

讲到这,我不得不吐槽一下,私塾的陋习,由于古代时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致使女子不能入学堂。每日足不出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官宦贵族家的大家闺秀还能学习刺绣、礼仪、才艺等为以后嫁人做准备,那平民百姓家的闺女不得闲出毛病来啊。不光如此,还要遵循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还要从子;处处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庆幸生于现代,人人平等,能接受义务教育,成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为了中国教育能踏上新征程,对于古代的私塾教育系统,我们应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应效仿古人,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再教授知识技能。现代有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不可取的,学知识要先学做人!将古人一些优良的教学原则、方法传承下去,摒弃传统的封建思想。


参考文献:

《学记》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