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文章附图

文:高天晨

箫与笛并称的时候,箫是一种乐器,有别于笛的是,箫表达的情感不是那么明亮直接,而是有一种淡然的智慧。这种发幽微于自心的方式,其实是古代文人更喜爱的感觉。文人与知识分子的概念不完全相同,文人是一种对生命具有通透见地的人,文人不仅仅擅长驾驭文字,更能在生命格局上调御感知,体践生命中的哲思。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乐器来说,最典型的就是古琴。古琴历史悠久,其实并非世俗意义上的乐器,更是古代文人进德修身的雅器。儒道两家的雅士,不论是留心于钟鼎还是寄情怀于山林,不论是积极处世还是心向自然,不论是进取成名还是谦退冲虚,身边都离不开古琴的影子。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古代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儒道并举,文人弹琴,对内是整理心绪,对外是抒发诗意,内外贯通而冥合自然,获得中庸之趣,且能审视自我放松身心。“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如李白所言,古琴更像是文人与自然的媒介和通道。

唐代元稹说“ 箫声吟茂竹,虹影逗虚檐。” 箫也是文人喜爱之雅器,常与古琴并提,共成雅事。琴箫合奏在古代文人雅集中常常出现,两位演奏者常常视对方为知音。金庸先生在其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塑造了曲洋和刘正风两位琴箫知音的形象。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清代的袁枚说:“箫来天霜,琴生海波“,在古人的诗句里,箫与琴总是构建同类的情境画面,因为二者在气质和内涵中是极其贴近的,箫声如水,琴音如澜。琴曲随流水,箫声逐凤凰。琴箫与文人的内心世界联通,在合奏共鸣中演绎人心与自然的平衡美感。

笔者曾经作一诗,表达箫与书法笔墨的融通之感:

花语无声坠碧空,持箫有韵舞微风。积寒凝雪成玉树,一气吹来落砚中。

箫作为文人雅器,蕴含几种不同的性格特点:空、静、暗、远、幽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箫的性格:空

“空”在这里是一种美学意象,是自然之特点,塑造的情境是一个具有博大空间感的自然,比如山谷溪流,旷野星辰,甚至大漠孤烟,都是“空”的美学情境。王维有诗云“夜静春山空”。

古琴与洞箫,在表达自然的时候,大多会有“空”的美学意境,似乎在一个广大的空间中,人反而成了一个点缀,这个在国画中经常会用到,人是空间中的一个小点,就更显示出自然的包容与其蕴含的生命空间性。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唐代的丘丹有诗云:“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

明代的杨基有诗云:“江静月在水,山空秋满亭。自弹还自罢,初不要人听。”

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箫和古琴,所营造的自然感觉都是一样的,如画国画一般,先是铺陈景色,塑造空间感,最后才把人所作的事情表达出来。箫和琴的音乐特质,所朝向的正如同国画的方法一般,是建立一种空间感的生命格局,琴和箫绝对不会构建一种逼仄紧促的感觉。


箫的性格:

箫称之为雅,关键是其能表达一种静谧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呐喊,而是诉说;不是抱怨,而是抒发。静是一种平衡,而非不动,箫是构建一种高度的情绪管理机制,与古琴相同,即使表达激昂如同《广陵散》也并非把情绪外化,而是内敛而示静。

宋代程俱说“流泉响琴筑,松竹皆箫竽”,琴箫的“静”的美学,与自然中的流泉与松竹融为一体。静并非死寂,而是如流泉般的顺势流淌,如松竹般随风摇曳。静,是一种高级的动。

听箫,若是听血脉喷张,则那并非文人箫色,文人箫更像是一种内省,并非为表演而表达,而是以抒发作为自我整理的手段。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查阜西与溥雪斋琴箫合奏

箫的性格:暗

箫的性格并非直接明亮,而是一种深沉和淡然,如果转化成视觉,箫是暗色,古琴亦然。看乐器本身,古琴之漆和洞箫所选之竹大多数都是深暗之色,这是成熟的颜色。故而,箫声也常常在夜里出现,引人遐思。

元人有诗云:“秦女高吹月下箫”,元代李瓒诗曰:“弹琴松树里,吹箫清夜间” 。箫声的暗,是往往在夜里月下,箫的气质会更加的凸显,箫更像隐士,声音忽隐忽现,往往是只闻箫声不见人。

宋代晁冲之说“东湖七月湖水平,鳞波暗织箫籁声”,箫的声音是不经安排的,不主动的,似乎是暗处默默而自然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会扰人,更不会惊吓,而是在沉默之上显示出一种淡然的力量,这种力量绵长而有后力,缓缓通向自然之理趣。如明代韩上桂诗:“玉箫起处暗惊神,曲缓瑶台逸韵真”。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箫的性格:远

箫有隐士的性格,并不与热闹毗邻,却对自然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追问。这种追问即是洞箫的“远”的性格。王维说“何事吹箫向碧空”,可见古人不仅仅在松间书斋吹箫,有时候也会让声音直达云霄,是对天的追问。

琴高背稳容追逐,借与天风递玉箫——宋·程公许

古琴与箫类同,都有一种向大自然追问哲思的美学形态。这种追问让他们的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拉长,箫之美不仅仅在于细微,也在于追问天地的格局。箫音缕缕如同焚香,直达天听,似乎人间的箫声可以把一些信息“传递上去”。

相较古琴,箫的演奏形态更接近诉说,因为吹箫时候气息进出,随之情绪起伏,像是一种间接的语言在诉说内心无法明表的思绪。箫之性情,在于自我对话的细微阐发,回忆经年,往事历历在目,此为时间之“远”;箫之品格,在于与天地对话的生命性追问,远山空濛,云端朝霞,日月星辰,此为空间之“远”。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箫的性格:幽

幽,是潜隐安闲之态。箫声之幽,是说箫的性格并非争抢好胜,并非显摆炫技,也并非直抒胸臆。箫是一种迂回的,安闲的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内在的勃勃生机,却不会一泻千里的消耗自己。明代方献夫说:“琴箫幽洞合,花竹远亭芳。”

古代文人的雅致情调,常常被后世的现代艺术观念解读。文人演奏乐器,其目的与现代的直抒情怀的方式根本不同,文人吹箫弹琴,即使是表达自己的伤感,也是跳出来,是旁观者的视角,体会自己曾经的经历或者俯瞰众生与历史的伤痛,产生惆怅莫名的隐隐感动,并不会主观的主动的表达直接情绪。

“幽”是典型的中国美学的意象,既有深远之意,与洞箫之“洞”相符,也有潜隐之意。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格状态十分符合。幽是隐隐约约,非藏非显,如同水墨之意境。

中国洞箫的文化定位与审美特点(二)【箫与琴】


箫的几种性格,表达的是箫作为雅器的文人情怀与特征,笔者总结以上箫的特点,作一首七律,名为《箫》

一息往来歌九天,至柔信守乐延年

心观聚散妙音至,指落浮沉幽意传。

莫道箫声同宇宙,须将紫气布山川。

岂闻天霜空怀梦,犹有沧海韵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