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心经》入世详解

 
文章附图

楔子

因一位略崇释家却无心习佛的故人时为生活琐事烦扰,我便推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参读,但我所见的注解莫不是字面了了,不入心髓,又或者唯佛唯道,出世缥缈。可是作为凡人,我们终是挣脱不了七情六欲,不能舍弃柴米油盐,做不到对身边的闲言散语充耳不闻,对眼前的争名逐利视而不见。更直白地说,我们也不可能做到诵经习文时空空如也,面对现实时荷枪实弹,除非我们精神分裂。所以我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以便入世的人们参玩,或借助其中的一些智慧破开各自的解脱之门

《心经》入世解

弘一法师手书《心经》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心”为名

(观自在菩萨)

一般理解,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说的观音菩萨,而心经就是一部以“心”为名的阐释观音菩萨佛学理念的著作。如此说来你便能理解,为何观音道场——普陀山上会有个大大的“心”字。

看来看去,无论纸面或者网络,心经一般分为两段,**段说了个事儿,就是菩萨修行得了一个成果,达到了一种境界,第二段就是对这种境界和成果的具体阐释。首先思考个问题吧,菩萨为什么要修行?

修行的原因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说说我的理解。菩萨,作为一群对生灵疾苦感同身受,又渴望消灭世间苦难的善良人群,他们在不断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不断地被他人苦难的现实状况或者感情、思想所影响,因此这群施以援手的人内心愈来愈多的积聚负能量,他们本身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逐渐变得极为痛苦,亦正如警察面对凶案的挫败,或者医生面对绝症的无奈。

《心经》入世解


可是世间的苦难是永远解决不完的,所以这些善良的人必须有些时间停下来,好好来思考自己所作所为对人世的意义,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建立更加强大的三观,领悟更高的智慧,以支持自己继续不断地去帮助他人——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相对于般若波罗蜜多更高的智慧。所以,作为凡人的我们,面对自己执着奋斗的人生和事业,也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与修行,以保持自己充满动力、孜孜不倦。

这次,观音菩萨所建立起来的三观就是“五蕴皆空”。

境界与成果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皆空是一种境界,度一切苦厄是一种成果,言辞寓意甚大,换句我们平常说的话大概是这样:“做人还不就是这么回事情,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人生就此看开了!

色即是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个人,观音菩萨的弟子,这么理解的话,心经便是一篇随堂笔记。不过话说回来,哪篇佛经又不是随堂笔记呢?正如多数佛经开篇“如是我闻”四字,翻译成白话就是“课堂上老师是这样讲的”。

“色即是空”四个字无疑是全篇的“网红”,通读心经之前,我单单看这四字,曾经幼稚地以为这四个字是劝人不要受色诱,不要破色戒之类的意思。读过心经之后,我用了一个一百年前人们才明了的事实来解释这历经数千年的哲理。这世间,我们面前的万物,比如茶杯、鼠标、U盘,或者那盆文竹、对面的家人都是实际存在的,毋庸置疑。不过,当我们放大尺度,早已证实这些物质都由原子组成。如果继续提高倍率,当原子体积大到如同鸟巢体育场时,我们会发现这里除了一个足球搬大小的原子核,以及蚊蝇般大小的电子以外,其他空无一物,也就是说我们所看见的实实在在的物体都是空的!物理学的观察告诉我们,“色”与“空”两者在不同尺度上是统一的。如果要更过分一点,我可以告诉你,所以物质归根结底都是由一段段能量弦所组成的!(能量弦?什么鬼?)

人生的色与空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既然“有”和“没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统一,那么是非、对错、毁誉、荣辱、得失等等世间的零零总总,到最后也不过是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和尺度问题。譬如我看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后,拉开窗帘看到外面明媚的阳光时,感觉世间无比美好,因为相对于朝不保夕、任人鱼肉的命运,我所承受的挫折简直无足挂齿。

又或者人们常说夫妻之间需要沟通,沟通才能解决生活的矛盾。可是我们见过太多从沟通变为吵架,小吵变成大吵,甚至吵到离婚的例子。我的建议是,如果决定坚守婚姻,那么在观点碰撞时,换个角度对待对方就好了,就像两车相向路中,跳下车来骂半天街,还不如打把方向彼此让过更实际。

我此生所有的修行,只为与你相伴终身。 ——诗人张遇安致婚姻中频繁争吵而需要豁达的人们

受想行识为何也是如此呢?以我们的感受为例吧,比如听觉的世界,把我们自己比作一台收音机,用10kHz的扫描频率去接收100MHz的广播信号,只能听见一片嗡嗡声的噪音。所以,人生的痛苦与轻松,主要取决于自己对于人生感受的尺度、眼界和想要建立的规模格局。所以,当心胸开阔一些,目标长远一些,档次提升一些,眼前的苦难便会淡然一些。实在不行就看看天,觉宇宙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

世间的规律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每每读到“诸法空相”一句,我总联想到《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几字,世间的规律并不依附于任何实在的事物,也不拘于名姓,圆周率和π无疑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牛顿三定律在经典物理世界中也是恒久不变。

人生就好比一张卷子,对于所有客观存在的真理,不会因为你做卷子时用的多少,而让其有所增减;也不会因为你使用的时宜导致答案正误,而使其浸染色彩;更不会因为你不用,它就自此湮灭。

行文至此,你也许觉得我好会忽悠,一篇佛经而已,却被我绑上了一些自然科学原理,冠冕堂皇,惺惺作态。其实不然,佛家与自然科学的相通,源于两者对智慧的求索。其实世间所有的哲学道理,如果是真理,便能在一切事与物上都行得通,如果是伪理,便只能蒙混一时。

理性和客观的极端主义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由于那些水平低劣的课本的毫无善意,身在弱冠的我仍然以为佛家说的全然是主观唯心那一套,念念有词如“这空那空,四大皆空”等等,好像抱着“空”字就能不吃不喝,永登极乐,如同我遇见的一些人相信,只要多读圣经,就能康复疾病。

直到这些年读过一些经文,虽然里面对佛祖讲道的意境吹得天花乱坠,但我却深深意识到,“空”其实是遵从客观与理性的一种极端主义。在具体阐述之前,我需要特别提一下《坛经》,不得不说中原人在对佛理阐释的哲理性和逻辑性上,确实比恒河边的邻居略高一筹。

佛家说的“空”不是教人一天到晚什么都不想、不看、不听、不闻,一天到晚念经礼佛,逃避俗事——如若这样,便应了佛经中所反对的执着于“空”。其实“空”的真正含义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气度,是不带感情色彩、客观理性地对待生命中,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经历的色声香味触法,然后用理性的思维,依据客观规律去处理和解决。如此行事,人们观察事物的能力才不会被主观感情所局限(无眼界),人们分析事物的能力也不会受情绪和假象所迷惑(无意识界)。

《金刚经》中写道,人们容易受四种主观因素的左右,而影响理性的判断,分别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能见诸相非相,那么即见如来。做个俗套而浅显的比喻,在股票操作中,如果可以避免因为自己的主观想象而对股价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无我相),也可以不去在意那些见风使舵的劣质股评(无人相),又可以不盲从于市场的恐慌情绪或狂热氛围(无众生相),还可以跳出经验主义的囚笼(无寿者相),那么你就能逐渐领悟到股指起伏的规律和真谛(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相信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其他领域发现类似的对应关系,只是这样的状态下,即使在意愿上满怀赤城,但在情感上也是近乎冷漠,仿佛进入“唯我独尊”的意境里,所以我说这是理性与客观的极端主义,与我们印象中可以任意妄为的唯心主义大相径庭。

**奥义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千百年来,人们畅想和追问最多的无疑是这句中的两个问题,如何能除尽烦恼,如何能不死不老。答案就是,保持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将人生中可能带来烦恼的事物当做一件不附加任何主观情绪的事物来处理。比如一个碧池在你面前装逼时,你可以静静观察她一会,然后按部就班地把她收拾掉,也不用去理会她行为的矫作或言辞的丑陋。

当理性与客观建立起强大的精神世界时,人们就能容纳世间的不平和无良,才不会引起烦恼,因为没有烦恼,所以就不需要期盼烦恼的终结。人们总是苛责结果,却终究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当人们看得透烦恼,也便看得透生死,如果生无需当做生,那么死也无所谓死,世事循环的一段过程而已。

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苦集灭道四字,尽管诸多的解释认为苦集和灭道是两个并列的词汇,但我倾向于认为这两个词是因果关系,正是当下部分人真实状态的写照——人生太多痛苦集结,导致眼前道路迷茫。所以迷茫的人,最需要的是冷静与客观,将心中的苦难放作一边,理智地来观察、思考和抉择未来方向及人生的道路。与此相对,越是沉浸在痛苦之中,越是百般回味眼前痛苦的人,对于未来越是迷茫,仿佛在经历痛苦的这段时间轴上不停回放,人生也因此停滞不前,甚至带着畏惧和绝望走向末路。

于是,摆脱了苦集灭道的绝境,也不必费尽心力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因为没有对利益的追逐,所以不用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不用怕受人威胁或身不由己,无需惶惶不可终日,倒可以安安心心来去自如,坦坦荡荡度过一生。

《心经》入世解


了然自渡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经文说,按着心经的理念修行,就能得到证得佛果;又说,经文各种牛逼,不会骗你,最后还教了一句咒语。

咒语是就像标语,是对一种主义或者一种思想的总结,关键是简短易记、易学易懂,譬如三民主义,一说大家都知道,远远好过现在的口号,面面俱到来上七八句,跟背书似的,结果一句都没记住。心经的咒语写的不错,其中有一妙用,在内心慌乱无所依傍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于斯,便能换的一丝平静,这跟军人被捕复颂部队番号,运动员上场前反复思考动作要领是一个道理——分散注意力,不要让负面情绪放大,在没有人帮忙的时候拉自己一把。

若问咒语的意思,大致就是,过去吧过去吧,等一切都过去了,就没啥事了(渡吧渡吧,渡到无忧无虑的彼岸)。

后记

中意心经,一则简短,二则深刻。当我们学的越来越深,用的越来越多,世界越来越复杂,诱惑越来越花哨,我们就越容易迷失自我。正如金庸先生所写,修炼易筋经七十二项绝技时,需要佛法化解才能避免走火入魔,希望平凡我们借此一文,增益人生的理性与平静,在纷繁的世界中处变不惊。